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生命沉思 >> 神秘事件 >> 内容

关于古高凉神秘符号的考察报告

作者:叶柏来(教授) 时间:2010/3/28 0:31:39 点击:9245


关于古高凉神秘符号的考察报告

——石刻战国古文字惊现高州

高凉神秘符号隐藏着一段惊天历史

多种文化和称名的源头在雷垌刻石



阳江学院 叶柏来(教授)





《南方日报》2005年5月22日发表记者王雨吟一篇关于广东省高州市发现铜刀铜剑和石刻神秘符号的独家报道《古高凉文明外衣掀开一角》,笔者读后很感震惊,经写信给高州博物馆,与高州史学专家张均绍取得联系,于7月9日带领我校暑期三下乡“文化宣传考察服务队”,会同《茂名日报》温、梁两记者,去到高州市长坡镇雷垌村马鞍坳,对石刻神秘符号作了实地考察,发现一些刻石竟然是战国古文字,记述着一段未为人知的惊天历史,于是写成拙文以飨读者兼就教于大家。



神秘符号分别刻写在一块斜嵌在坳口崖边的山岩上和一块相去60米左右的台形石头上。石头面米把见方,主要是图形。山岩约长4米高2米,全是文字。文字各就岩面或直行或横写,或扎堆或零落,有战国古文、秦汉隶书、隋唐楷书等不同书体,风雨剥蚀和人畜损坏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显然是不同时期的人刻写上去的。刻石所在是四面千米高山围抱的古郡治良德城唯一的东南出入隘口,一夫当关,驿道险急,从关口下山脚软,从山下登关腰酸,过往行人到此多需歇脚。因此,只要有人开个头,这崖边唯一的山岩就难免成为歇脚者“涂鸦”。

神秘符号释解

石头面上的图形可以断定是传说所谓“河图洛书”的古代占卜灵棋符号的变种。对比图1



(图1)



依据拍摄照片脱录的石头面上图形和选录自牟作武《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所载古代灵棋符号,两者的关系不言自明。这些符号有由方格和实点组合成,也有单由实点排列成,一共有六种组合形态,代表六种卦象,与山岩上“六卜”的文字记述吻合。中间虚线疑为自然石裂。虚线弯折内旁是一战国古文“自”字,当为占卜巫师的名字。甲骨卜辞就大多刻有占卜者的名字。左下角像“丰”字的字是见于战国古钱币的“王”字,结合山岩刻字可知,是被占卜的对象“雷王”。还有左边的“干上”义为“造反”。石头侧面还有几个符号笔者未能释解。



山岩上的文字见图2,也是依拍摄的照片脱录的,只是文字有所平正放大。这些文字按战国古文、隶书、楷书分别标上a、b、c标号。中偏右a标号竖三行的字是战国古文,刻写年代当在秦汉之交。其左行是“六卜”两字,中行是“越雷王”三字,右行是“作反”两字,文意为“六次占卜的卦象都表明越人雷王将作反”。这与石头面的六种卦象及文字吻合,显然是同一个人刻写的。

从图3的雷垌刻石、战国古文和今天文字的对照中可知,刻石文字看似“六卜走云王尺反”。



(图2 、3 )



其中,“越”字是上“夭”下“止”的战国古文“走”字的简变。 这个字的发现很重要,它证明早成定论认为“夭”是“走”的本字是错误的。甲骨文有“王往夭”的记载,但往后的史书再无“夭地”、“夭国”的称名。究其实,越人多居山林,善攀爬腾跃,“夭”当为越人、越国的“越”。从图3甲骨文“夭”字的象形可知,那是分腿跨越的人形,

与弓腰曲腿屈臂的跑步人形完全不同,显然是“越”的本字。用“夭”为“走”(跑),后又下增“止”形,是类意写词,应当仍可用为“越”。越人分布很广,浙江的叫於越,江西的叫扬越,福建的叫闽越,广东的叫南越,安南(越南)的叫骆越。刻字者为南越人,对自己的族名当然记得紧。刻石的“越”字上部的“夭”形只作一足,是变分跨两腿为并腿前跃,下部“止”形省变为一曲笔作高墈形;全字写意为齐足扬手跳越沟墈。这个是“越”字还可用其左隔邻c标号“偌王”两个楷书刻字为证。这两个字显然是后人认为刻石的“越王”无人识读而附上去的。传统的“偌”字左人形右若声,这里作上人形下若声,“若”少写右草头(可能是幅面太逼仄)。“偌”在广东话作指示代词与“越”近音,作姓氏与“越”同音;偌王即越王,是象声假借写词。“越王勾践剑”的“越”作“



”,为左邑形右戉声。

下面的“雷”是该越王的名字,传统汉字没有这个字。这里是用战国古文“云”类意为“雷”而省一短横以区别为两个字,因为雷电与乌云密切相关。这与用“电”类意为“神”的本字 “申”,而将弯笔直竖以区别为两个字的构字原理一样,因为古人认为雷电是神灵显威。

再下面的“王”字是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字形(战国古文属末期金文)。这与今天仍有人写繁体字甚至古字相类。

右行“尺反”的“尺”象声假借为“作”。今天属古越族语言的黎话念“尺”和“作”为seg和zeg,在古代有可能完全同音。

知道“夭”是“越”的本字,图2中下部b标号似“走”的字就容易释解了。这个字看似战国古文(见图3)“走”字的隶书体,但它下部的“止”形是反写的,全字就变义为“逃走”,这和甲骨文“逢”字倒写“止”形,将“往前走”变义为“从对面过来”的构字原理一样;反“止”形竖笔的顶部增写一短横,这是把“王”字叠写入反“止”形的合文(合文常见于甲骨文),再分拆出“夭”,全字其实是一句话:“越王败逃了。”这个字显然是西汉初期一位精通古文字的知情者读了上面的“六卜”刻石,一时灵感来潮刻写上去的,是雷王战败外逃的确证。



“偌”字左上c标号三个楷书字体当刻写于冼夫人时代,解读为“夫人天下”。左上“夫”字的左上部石块崩缺,但可以确认,所以添加了虚线部分。“夫”下“人”字是一个菱形,右边“天”字短写捺笔。因为这句话有讽刺冼夫人丈夫无能的嫌疑,刻者叠写“下”在“天”的下部作合文,且故意刻写在逼仄之处以掩人眼目,但还不放心,又在“人”下续刻一倒人合成菱形,所以将实刻痕用虚线表示。

再左c标号四个楷书字体“官正王上”也应该是刻写于冼夫人时代,解读为“官正王尚”,以“上”象声假借为“尚”。



其他刻石笔者未能释解。

刻石文字透露出一段惊天历史



“六卜越雷王作反”的刻石本身就已表明‖事‖件‖非同小可。联系近年发现的“南方长城”遗址,东连大坡、石龙镇,南收长坡、新垌镇,西接高凉山,绵延百里,严密拱卫郡治良德城,以及在城址附近出土的铜刀、铜剑、铜鼓等这些当属战国时期的武器,可以想见,在秦统一六国的末期,这里也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据刻石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推测:秦将赵佗由北往南一路攻城破阵,最后夺取了南越南部首府良德,退守沿海一带的南越各部族不得不俯首称臣,战事暂时平息。但土著首领雷王仗恃进可攻城,退可入海,不甘心失败,蓄谋造反。良德守将有所觉察,也积极备战,学样他的始皇帝修筑了“南方长城”。古人崇信巫师,在密切注视事态的同时,还前后占卜了六次以询问鬼神雷王是否真敢造反。后来事如所卜,雷王败走海南岛。越人巫师为炫耀神灵了得,刻下了这六次卦象和记述文字,但掌握记史权的秦人因斩杀太过,怕雷王遗民及其后代仇恨,对这段史实,包括“南方长城”的构筑,却隐瞒不记,或记而不传。再后来,因良德闭塞被废弃,郡治长期移驻阳江鼍城,以致连这仅有的刻石也几乎被湮没。

刻石符号是多种文化和称名的源头



石头上1号卦象图形的两个方框之间再增一个方框就是妇孺皆知的“下三”棋盘。“下三”是“下围棋”的雏形。有可能,这个图形是现今流行全世界的围棋的源头。尤其是,著名的“河图洛书”首列于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其所源的陈抟也只是宋初时人。因此,石头面上的卦象图的形式很可能是“河图洛书”所源的最早形式。

作为后人,老雷王搞分裂而生灵涂炭,这是冼夫人所深知的。她毅然与汉人太守结婚,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有历史渊源的。由于她明智的坚持,加之励精图治,致使粤西乃至整个南越宇清海靖、兴旺发达。在她生前万民就已感恩戴德,称颂四方。在她身后奉祀她的庙宇更是遍布粤西,远及东北、海南岛,仅高州一地就有冼太庙近300所。时至今日,关于她的事迹、思想、精神更进入 了学术研究领域,论著多多。所有这些,勒刻于她生前的“官正王上”无疑是最早的源头。



刻石隘口外东南山脚的村落叫雷垌,隘口内西北山里的千亩盘地是古郡治良德,今为全国四大水库之一的高州水库。垌即洞,是南越族穴居时代相当于今天乡镇或县区一级的行政单位,一般由同一部族组成。从刻石可知,一方部族的首领一度称王。雷王就是以良德为洞府,掌管包括雷州半岛一带部族的首领。因此,良德才是真正古雷洞,这与广州才是真正古番禺城同理。有雷王的称名才有雷洞的洞府称名,乃至雷州的称名,雷王的族人也理所当然叫雷人,今叫俚人;雷王败走海南岛,跟随他的部族被称为黎族;部分雷人流徙广西,被称为俫人。俚、黎、俫都是“雷”的变音易字,以“雷王”刻石为源头。还有洞府雷洞改称良德,也肯定与“官正王上”的刻石有直接关联。

至于可否从传统所无的“雷”字和与传统大异的两个“越”字以及其他未能释解的刻石符号判断俚人曾经有过文字,则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探讨。

雷垌刻石堪称“百书壁”。虽然就刻石的本身它不是最古老的,但刻石的文字甚至有前期金文和甲骨文,这就可能是最古老的了;且这些刻石对于文化的传承、文字的考证、书体的演变和史学的研究,价值难以估量,在全国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宝。希望给予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