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文化中国 >> 红楼涅盘 >> 内容

是谁误解了红楼梦(7)

时间:2010/3/24 22:40:15 点击:4247



第二部分 究竟哪个是真身索隐考释秦可卿(5)

    五、 秦可卿之谜   
    秦可卿是作者在书中特意设计的“机关”,所以写得特别“怪异”、“不通常情”、“有悖常理”和“漏洞百出”,甚至有人说秦可卿的故事是作者的败笔。实际上,这恰好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我想作者这样写秦可卿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二是为读者解读《红楼梦》留下“谜索”,以便解读内在真实的故事。第一重作用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秦可卿的确是引起了读者和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关于研究她的文字真可谓是洋洋大观。第二重作用的效果也很明显,但百人百解,研究成果“丰硕多样”,莫衷一是,诸如秦氏身世之辨析,翁媳生死之恋情,父子聚尤之披露,悬梁自缢之死因,遗言凤姐之梦语,淫丧天香楼之原稿,太子女儿、王家遗女之索隐以及钗黛一体之综合等等,皆归之秦可卿这个关键词名之下。这些研究,一是根据《风月宝鉴》正面“假”的信息为基础的,一是根据联想猜谜式的方法为前提的,虽然各自间有所得,但毕竟是自说自话,己意多多,原意少少。   
    以往的研究,多将秦可卿作为一个“具体人物”来处理,这是与《红楼梦》文本不合的。关于秦氏的来历,她的预言诗已经有过提示,说她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是情所幻化之身,是幻化着的缥缈的感情的产物,并非某个具体的人物。换句话说,她是作者和书中人物感情倾泻的对象,她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所以,她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符号,一个象征人物。那么,她代表的是哪个朝代呢?有了前文“反清恋明主旨”的分析和阐述,答案是很明显的,她代表的是灭亡着的明朝,即当时的一个形亡神留的时代。这可从书中秦氏发丧铭旌上所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的铭文中窥见一斑。所谓铭旌,是遵古之诣法,用绛帛粉书,铭文于旌上的示文。其用意是“以死者不可别己,故以旗识之”(《礼记•檀弓》下),是谓“铭旌”。所以此铭文是属“验明正身”用的,故格外值得重视,详细分析。   
    先说说铭文中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是由四个词的缩写和变体合成的。它们分别是“奉天承运”、“洪武”、“建文”和“万历朝”。“奉天承运”是明朝首创敬语,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载: “元时诏书,首语上天眷命。太祖谓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始易为奉天承运。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洪”,是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简称。“建”,是惠帝朱允“火文”“建文”年号的简称。“兆年不易”,实乃“万历”的变文同义语。“冢孙妇”,指长房孙媳妇。神宗万历帝的长房是光宗泰昌帝,长孙是熹宗天启帝,明朝末代崇祯帝君是他的弟弟。熹宗无嗣,传位给思宗崇祯帝,所以用长房孙媳妇来代称崇祯,以此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吊死在海棠树上而休止了一个朝代。与此相应,书中暗示秦可卿也是吊死的。在她死后,贾珍痛哭流涕地感叹说: “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痛心疾首于这个明朝最后皇帝崇祯的灭亡。所以,秦可卿的具体处是她象征和代表着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其抽象处为她是明之遗民恋明的情感倾泻对象,是兼林黛玉和薛宝钗之美的完美幻身。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说来,她死后,其神不灭,幻化为黛玉和宝钗供人痴情爱恋。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有痴情种子美誉的贾宝玉, ,实际上象征的是爱明恋明的汉人之玉心。所谓通灵宝玉者,汉族之灵魂也。黛玉者,让汉人朝朝暮暮思念爱恋的明朝美人也。按此理推下去,我们就可明白作者为何让宝玉为秦氏的死莫名其妙地吐了一口鲜血,让贾珍为秦氏的死“哭得泪人儿一样”。为什么作者对黛玉之爱特别深沉,对她们在文字上绝无不敬、不净的描写。也明白了为何在“太虚幻境”中,作者让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美人与宝玉去领略“云雨之情”。因为此男女情感极至的具体运作,就是云雨之情,而汉人恋明之情,也需要有极致的具体运作去体现啊!   
    人们历来对秦可卿丧事的隆重感到诧异和迷惑不解,其实,作者在这里是借秦可卿的葬礼来表现清朝入主北京后对崇祯的尊重和改葬。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夏四月,清兵击败李自成于山海关后,于五月,入京师。“以帝礼改葬(崇祯),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清朝皇帝此举,显然是为了安抚明朝遗民,也表现了对崇祯的敬畏。崇祯虽然是个亡国皇帝,在历史上他可能是惟一的一个将国亡了而不因此挨骂的亡国之君。连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都说他: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另一种说法。连他的死敌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清张廷玉在《明史》中这样赞崇祯道:    
    赞曰: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这些事实说明,崇祯皇帝自己在当时是颇受很多明朝臣民拥戴的。清朝以弹丸小国和落后的文化来取得政权,对这样一个颇受臣民拥戴的亡国之君,的确是心存敬畏的。   
    在明了秦可卿的葬礼实际是为以崇祯为代表的明朝而举行后,对于秦氏“享强寿”就可理解了。俗话说人过三十不为夭,崇祯皇帝朱由检享年三十五岁,当然可称作“享强寿”了。而那些认为贾蓉年少不可能有三十多岁的妻子,以及贾蓉的母亲尤氏在抄家前还笑说自己刚四十等等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幻身的秦氏,存在着表里不一的双重身份,其明写的年轻的“表”,是用于迷惑外人的,而其隐写的年长的“里”则代表了她真正的象征人物,是写给“个中人”看的。


第二部分 究竟哪个是真身索隐考释秦可卿(6)

    “秦氏恭人之灵柩”,秦,其谐音为“情”,秦氏即情氏。恭人,恭敬之人。“秦氏恭人之灵柩”,其意为“被情氏所恭敬的人之灵柩”,即指被明朝情民所恭敬的明朝及其代表人物崇祯之灵柩。所以这个葬礼,是明代整个朝代的丧葬,埋葬的是整个朝代及其相联系的情感。因此上,这个葬礼就格外隆重,完全是皇帝规格的风光大葬。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帝礼改葬(崇祯),令臣民为服丧三日”,所以当时的葬礼真可谓是万民齐哀,书中也曲笔大写了这一点。例如说秦氏之死,“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者”,体现了百姓对崇祯的敬戴和对汉族自己君王的爱恋。脂砚斋特别对“怜贫惜贱、慈老爱幼”这八个字感受真切,在庚辰本侧批道: “八字乃为上人之当铭于五衷。”认为崇祯使“上人”所深受感动处是此八字。作者在表现天下万姓齐悼崇祯这个史实上,用的是隐笔谜语法,他描写当时送殡的人们的姓名,巧妙地囊括了十二地支及相应的生肖,象征所有的属相的人们都来哀送: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脂砚斋对此加以点明,批道: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当时送葬的人们十分的多,万头攒动,盛况空前,正如书中描写的秦氏的出殡场面: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描绘了崇祯葬礼场面的浩大。由于这个葬礼是清朝执政者所主持的,所以当时的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和王公贵族均来路祭或送殡,摆足样子给明代遗民看。当时送殡的“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   
    书中点明秦可卿的身份是明代的皇帝有两处,一是说秦氏死后“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这里用“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打伞鸣锣”地“暗示”得明白,大有挑逗之意。“大明”,指大明朝;“戴权”,脂批点明此为谐音谜语,谜底是谐音“大权”二字;而在大明朝宫内掌握着大权者除了明朝内宫的宦官头头还有谁?!崇祯刚主政时刈除奸逆宦官,但后期与他先祖一样,也宠用宦官。虽然戴权在这里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但作者让他在秦氏的葬礼中出现一方面要点明宦官也爱戴崇祯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点名秦氏在明朝的尊贵身份。由于此谜语说得较为明白,但又无明显的痛脚可抓,所以作者特别杜撰出逗蜂轩名称来,让戴权去那儿喝茶。对此甲戌侧批提示说: “轩名可思。”显然,这里的“蜂”,暗指的是那些文字狱的制造者们,说他们是叮刺人的毒蜂。“逗蜂”,就是逗逗这些清朝的鹰犬、文人的败类们,显示了作者在智慧和聪明方面的自信和高高在上。   
    二是秦氏用的樯木棺材是“万年不坏”的描写,实暗指“万岁”一词。书中还特别借贾政的话点明此棺不是寻常人所能用的,暗指此棺实乃万岁所用之物。有趣的是,用樯木而不是用其他的木头,也有其隐写暗喻之意。原来樯木乃明朝所崇祈的神木,祝允明《野记》载:    
    太祖初渡江,御舟濒危,得一樯以免。令树此樯于一舟而祭之,遂为常制。令在京城清凉门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岁修祀,给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余役。或云: 即当时操舟兵之后也。   
    对此,脂砚斋批语提示: “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点到即止。   
    此外,书中描写秦氏的丫头瑞珠触柱而死,可能是隐写崇祯吊死时“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的史实。书中称“此事可罕”,人们“也都称叹”,表明了汉民们对忠君爱国志士的钦敬。还有秦氏托梦时所说的“天机”,则点明了崇祯死亡的时间。她说: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这里的“三春”,其谜底是“三春”倒置,为“春三”(属倒装格),指春三月。三月是春天最后的一月,月尽即是夏天,春花诸芳随着春三月而凋尽。这句玄语,暗指崇祯死于春三月这件事,说他死去后“诸芳”就销尽了,明朝也就寿终正寝了,因此明朝的王子们、明朝的遗民们就得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自寻各自的活路去了。秦氏这句话,带着将死去的人对仍然活着的人的深深关切,深深打动了那些“个中人”的心。   
    甲戌侧批道: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道: “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这样表面看似寻常的一句诗,如果不是“个中人”的话,很难有如此强烈的感触。然而此句话在“个中人”那里,可以联想起关于崇祯御笔衣带血诏上所说的话: “朕自登极十七年,致敌人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尤其是此诏最后的“勿伤百姓一人”一句,确实是一个强力催泪弹,不由得人不痛哭失声!所以脂砚斋在第一回中第一首标题诗处作眉批道: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从主观上说来,崇祯算得上是一个力求上进、忧国忧民的皇帝。第十三回秦氏托梦于王熙凤托付后事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点。秦氏道: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些话,只有崇祯这平时治国齐家的人才会提到。秦氏在这里的口气非常大,凤姐表现得也很谦恭,秦氏作为皇帝身份来吩咐凤姐,理所当然地是居高临下的姿态。


第二部分 究竟哪个是真身索隐考释秦可卿(7)

    秦氏遗嘱中的“树倒猢狲散”这句话,实际上是个谜语,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点明崇祯和明朝灭亡的时间。此谜的谜目,是中国传统的干支文化,说的是干支纪年。这谜面中有树,即木,为天干甲;有猢狲,即猴,为地支申;合为甲申,即崇祯自杀明朝灭亡的年代。“树倒猢狲散”,不但标明了纪年,而且还指明了‖事‖件‖,明朝亡在朱家木字辈手中。“树倒”,指崇祯之死和明朝之亡;“猢狲散”指栖息明朝这棵树上的臣民之离散。这句话,恰好是秦氏临别赠凤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两句话的前文。“三春去后”句进一步指明了崇祯死于三月。“各自须寻各自门”说的就是“猢狲散”。脂批批道: “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按: 此处的计年如果从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开始计算,三十五年后当是己未年(1679年)三月十九日后,即康熙十八年]   
    秦氏所说的遗嘱,颇合史学家对明朝灭亡的定论: 君非亡国之君,天灾人祸才是亡国的真正原因,故亡明者,天也。书中借秦氏之口写道: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又说兴旺之时“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对此蒙府本侧批说:    
     “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二语,可共天下有志事业功名者同来一哭。但天生人非无所为,遇机会,成事业,留名于后世者,办必有奇传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其不成也,亦由天命。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己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一时瞬息,随缘遇缘,乌乎不可!   
    反复强调了“天命”之不可违。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推背图》式的命运画、诗和曲的故事设计,其原型可能来自明末清初的宫廷秘闻。明末清初李逊撰辑的《三朝野纪》(现更名为《崇祯朝野纪》)记载了当时所传的这则秘闻:    
    (崇祯)十七年正月……宫中向有密室,累朝不开。至是,上忽欲开视,大璫因谏止不听,开进见空屋三间,中惟小红箱一只,启而视之则有小昼三轴。其一画文武百官,俱手执朝冠、披发乱走状。上曰: 此殆言官多法乱耶!其一画兵将倒戈、弃甲、穷民负襁奔逃状。上曰: 此是军民背叛耶!其第三轴则止画有一人,短衣跣足,披发中悬,则俨然御容也。群璫相顾失色,上为怃然而出。   
    这里的“上”,指的是崇祯。崇祯开密室领诸人观命运图画、且释其画意这个情节,对应着第五回秦可卿的幻身警幻引宝玉观“薄命诗画册”这个梦境,二者恰成镜像。   
    对于秦氏这个崇祯之象征人物,脂砚斋有很多批语,显然是对她(他)深有感触,不能自已,批了又批。甲戌本在秦可卿死亡这回回前作眉批说: “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又在回后作批语道: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庚辰本在此回回前作批道: “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又在回后作批道: “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和研究者通过解读第五回的判词和脂砚斋的批语,大多认为秦可卿是个“淫妇”,而贾府的衰败与她有直接关系。“淫妇”的定论,实在是个天大的误读。前文已经说过,秦氏的具体影射人物是崇祯,二人均是吊死的。其自杀的原因是处于无可奈的境地,对国家和自己的前途悲观,对大臣和自己能力的失望,从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觉得人世了无生趣所致。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正面显示云雨淫情,反面披露骷髅死亡。对于《风月宝鉴》的读法,作者反复提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对于此句,脂砚斋也反复强调提醒,说: “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为了强调此鉴在解读方法上的重要作用,作者还通过这个镜鉴哭诉道: “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辰双行夹批: “观者记之。”对于作者这个解读方法的巧妙设计,脂砚斋在庚辰本批道: “所谓铁门槛事业。先安一开路道之人,以备秦氏仙柩有方也。”在蒙府本第十一回回后批道: “将可卿之病将死,作幻情一劫;又将贾瑞之遇唐突,作幻情一变。下回同归幻境,真风马牛不相及之谈。同范并趋,毫无滞碍,灵活之至,飘飘欲仙。默思作者其人之心,其人之形,其人之神,其人之文,比宋玉、子建一般心性,一流人物。”   
    从这个意义说来,贾瑞的这个游离枝节故事,全为了解读全书而设,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方法,所以将它作为“点睛”醒目的文字来处理。以此原理为解读方法来识读秦可卿之淫,隐意立即大白,“秦氏之淫”,其反面隐意是“秦氏之死”。淫情这个欢乐的生命‖激‖情‖,其反面正是悲观失望、信心尽失、了无生趣之自杀悲情。   
    对于鉴中这个死亡骷髅,庚辰双行夹批道: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红楼掩面人”,在这里,指的正是秦氏崇祯啊!这里的“掩面”,源自崇祯死时所说的遗嘱: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所以称他是掩面人。庚辰本在第十一回回前、第十一至第二十回目录页背面批道: “诗曰: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这一步之错,指的就是崇祯之自杀!“个中人”认为,如果崇祯不自杀,逃至南方以图再起,痛定思痛,重整朝纲,也许历史就会因此而改写。有一个“个中人”认为,作者隐去写崇祯自杀这个错误行为“是不忍下笔也。”“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可能是另外的一个与作者大有关系的“个中人”则指出此隐写的缘由: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在这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其隐意是崇祯死于万岁山。“天香楼”,隐喻万岁山。天香在古诗中常见,多指崇高在上处的香气,如帝王宫殿的香气。皮日修《送令狐补阙归朝》诗: “朝衣正在天香里,谏草应焚禁漏中”是例。在《红楼梦》,“天香楼”就是秦氏的楼,即崇祯的万岁山。换句话说,《红楼梦》的“红楼”就是朱色的“天香楼”,《红楼梦》就是“朱楼梦”,即朱家王朝衰亡之梦,是叹息明朝衰败灭亡之作,表达的是对崇祯的爱恋之情,体现了明代汉族遗民在异族统治下对有自己民族领 . 导人的渴望。   
    在书中,表达对崇祯的爱恋之情最强烈的有两个人,一是贾宝玉,一是贾珍。书中写道,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世人多认为这是因为宝玉与可卿有男女关系所致,实在大谬,有脂批为证。甲戌本侧批: “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庚辰本眉批: “如此总是淡描轻写,全无痕迹,方见得有生以来,天分中自然所赋之性如此,非因色所感也。”这里的“可继家务事者”,实指崇祯是可以接续明朝统治的继承人。宝玉之吐血,全因国失其君的缘故,所以脂批特别点明“非因色所感也”。贾珍对秦氏崇祯,亦是情根深种。听到秦氏死了,他“哭的泪人一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尽其所有为秦氏治丧,并对贾代儒等说道: “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痛心疾首于“长房内绝灭无人”,国失君王。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作者:不详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