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国学经典 >> 古代人文历史 >> 内容

《周易》软思维模式探讨

作者:刘建明 时间:2010/3/25 9:28:30 点击:3747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硬软这两种因素。比如,盖房子,建筑工人砌瓦铺瓦是硬的,建筑师设计图纸就是软的;音乐中歌唱、演奏是硬的方面,作词谱曲、编剧和导演就是软的方面……。但在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总是首先看到硬的因素和“实在的东西”,而忽略软因素的作用。孰不知,随着事物的发展,软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致成为一种独立因素和重要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最后的决定性作用甚至超过了硬因素。例如电子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其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促进计算机发展的主导因素。

  软、硬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这必然会反映到人脑的思维过程中来,人们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自己的思维方式打上软性或硬性的印迹。有一则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从前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张三向李四借了一笔钱,李四为了好向张三讨债,他提出:把黑、白各一粒石子放在一个袋子里,叫张三任意摸出一粒。如果摸出的是黑石子,张三就必须立即还钱,如果摸出的是白石子,李四便自动取消债权。张三发现李四取的两粒石子都是黑的,怎么办?如果按着硬性的想法沿着“必须取出石子”这个思路找点子,张三只能采取下列三种办法:一是拒绝摸出石子。二是立刻打开袋子,当面揭穿李四的阴谋。三是摸出黑石子,立即还钱。可这些都对张三没有益处。于是他采取了软性的想法,完全从既成事态的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由“剩下的石子”这个思路考虑问题,采取了出乎意料的行动:他从袋子里摸出一粒石子,故故意掉在了有很多粒石子的地上,并抱歉对李四说:“怎么办?真对不起!但不要紧,看一下袋子里剩下的石子就晓得我掉的那粒是黑的,还是白的了!”结果李四只好被迫放弃了债权。当然,这个故事是从狭义上来讲的。

  那么何谓硬思维?何谓软思维呢?所谓硬思维则要求精确度、准确度,既非此既彼,限定一种选择的思考方法。它一般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推断和定量分析,呈点状具体答案。似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物所说的一名话“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一样精细。相反,软思维一般表现为隐喻、想象、模糊、不确定,可以有几个正确答案,呈区域性考虑问题。例如:研究人的繁育过程,如果人们把生育机理顺向运用就可指导生育,而逆向使用则可指导节育,虽然其机理只有一个,但正确的节育方法可多种多样。总而言之,从两种思维方法的特点来看,软思维是试图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入手,找出其相似处和关联性,而硬思维只注重事物的不同点与差异性。在分析问题阶段,软思维往往非常重要,而在决策的实用阶段,最适用硬思维。

  由于软思维给人以更多的思考自由度和宽广的选择范围,因而最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最有力的说明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它给人以启迪:1988年夏,有一天小孩生病,我带他去医院诊治,医生说:“经过化验,孩子肚子里有虫,把虫打下来,病自然就好了!”回到家里,我给孩子一连几天服用打虫药,但每次都没打下一条虫子,我心一急转而带孩子看了中医。老郎中问明情况后说:“不要紧,只是吃找虫药的时间不对,你现在改一下,在每个月的上旬给孩子照服原来西医给的药,保管药到虫驱。”我将信将疑地给孩子试服,第二天果真打下一条大虫子。我问老郎中:“同一种药,一样的用量,只是时间不同,为何效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老郎中回答说:“这是因为西医是从这种药能不能药死虫子的硬思路来考虑问题的,而中医相反,它是从整体上把握虫子在人体内的活动规律,虫子什么时候一定会吃上药的软思路去考虑问题的。月上旬,虫头朝上活动,容易受药,所以打虫效果极佳”。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诸如李代桃疆、移花接木、瞒天过海等数不胜数的传说,无一不闪烁着软思维的智慧,即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变通”一词,其实际含义可谓高深莫测,变化无穷。但在贤哲们的经典中,最系统且最引人注目的是《周易》的软思维模式。它象一束艳丽的奇葩,蕴涵在独具特色的易学思想体系内,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数千年,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着重从考察的角度,对《周易》的软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突出优点,创新观及致思原则,等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 取象隐喻是《周易》软思维的基本特征

  《周易》软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幼年时期开始形成。几千年来,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着持久的诱发力,在我国传统的思维天地里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受到现代西方学者的极大重视。因为,自从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一方面使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暂不说社会上利用电子计算机盗窃银行,进行各种现代作案活动的事例比比皆是,就拿人类运用电子计算机控?quot;核能这一点来讲,1988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露严重‖事‖件‖,至今仍令人“谈虎色变”。人们尤其最担心苏美控制核武器的电子计算机,一旦出现一点小故障而失去控制能力,导致一场核大战的发生。面对未来的挑战,人们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更难以把握了,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即一种超越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之上的思路和方式,来认识和驾?quot;偶然这个难以降服的野马。中国《周易》软思维模式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条希望之路。因此,《周易》研究在当前几乎形成世界性热潮,无疑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之一。

  所谓《周易》软思维模式,是借助于卦象和爻辞,取象以隐喻给人以广泛的想象和选择范围,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考方式。但这种喻意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它无形中把人们的思维场拓展开来,去多角度、多层面地把握客观事物。

  取象隐喻,是中国古老传统的思维方法。古代传说中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龙,便是古人取象隐喻图腾的神物,现在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周易》八卦,即是八种自然物象,相传起源于原始公社时代的占筮。所?quot;卦者,挂也。挂上或立上一种直观的象隐喻、诱发人们的联想和想像,去拓展思路。古人认为卦象是从天文、地理等客观物象中概括出来的。《周易·系辞传下》说:“昔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能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是说伏羲取得统治地位后,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飞禽走兽身上的花纹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的启示下,根据对生命活动的体察和对事物变化的研究,悟万物之理,用取象隐喻来解释自然变化规律和万物生化规律。卦象一经设立,就有着以简驭繁的特殊思维效用。《周易·系辞传下》称它为?quot;其名称也小,其取类也大。取象的目的是为了立象以尽意。《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天在上面,泽在下面,大自然的秩序,不可逆反。这是作者对履卦象的认识,由此隐喻社会的秩序,也不可逆转反,似“上天下泽”一般。可见,观物取象隐喻旨在“定民志”。又如《象》曰:“上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剥卦的上卦为艮卦,下卦为坤卦。艮为山,坤为地,虽然剥的卦象是山附于地,受日晒、风吹、雨淋、雷震、大气侵蚀,涧水洗涤,其沙土砾石没有一天不在剥落之中,却不致于崩倒。这是因为山附着在大地上,所以能够得到安居而久。按象传又以山比着贵族,以地比着百姓,以山附于地比着贵族生存仍依附于老百姓,隐喻王侯大夫必须很好地对待老百姓,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拥戴。这样,才能家不破,而国不亡,可以安居而免于剥矣。这种例子普遍存在《周易》之中。从取象这点上看,取象是选择个别事物典型,它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就取象的目的而言,取象隐喻,即根据个别事物中的共性加以演绎、触发联想,使具体变成形式,使个别变成一般,使特殊变成普遍,但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也不属于形式逻辑的思维体系,而是一种归纳同演绎交融的软性思维方式。

  二、 多种判断和思考是《周易》软思维的突出优点

 《周易》作为一占筮之书,被披上许多唯心主义色彩。但撇开它的迷信形式,却包含着对人事社会发展前景、前途和结局的多种判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人们从事种种社会活动,总要先进行一番预测,以求能把握其态势,控制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未来的前景、趋势以及结果作出判断和思考,帮助人们主动地克服种种偶然性的影响,力避坏的结果,以便进行多手防范,是《周易》软思维的突出优点。它充分体现在《周易》的众多事例分析中。

  周易大壮( )卦,下乾上震,乾为天,震为雷。雷行于天之下为正常象,而雷动于天之上,说明阳气过于强盛而高亢在上,为反常之象,故称之为“大壮”在该卦中,作者引用了一只公羊抵篱笆的比喻:"九三:……羝羊触藩,羸其角。九四:……藩绝不羸,壮于大舆之辐。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这里对公羊抵篱笆的情况与结果作了三种分析:一是触伤了公羊的角;二是篱笆已被公羊触破而角未伤,则公羊就会再用角去触大车的辐条,终究不免触坏了角;三是角未伤,篱笆也没破,但公羊的角却被篱笆夹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

  同时,《周易》的这种多维判断还表现在作者对事物发展中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态势的不同分析。如周易乾( )卦。以“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使行动受到不同的制约,比喻人事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不同的判断、更换策略,从而达到趋吉避凶,除悔吝休咎之目的。现试以乾卦爻辞说明之: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作者认为“龙”有不同的环境中,就要顺从或适应环境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具体来说,潜龙,一般指冬季隐伏于水中,由于形势所迫需要积蓄力量,休养生息,还不能发挥作用;用来隐喻人事,则处于未得志潜藏修养阶段,需要等待时机。“见龙在田”,是指时机成熟,出潜离隐,有了施展的机会;用来喻人事,则可指德才之人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处于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环境中,其发展自然很顺利,没有什麽灾祸。“飞龙在天”,有了腾云驾雾的条件;占人事,反映青去直上,正大有作为。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卦爻辞中,处处都贯穿着这种含有多种判断和思考的丰富隐喻,它启发人们要主动地、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思想,通过对多种情况的判断,进行多手准备,以避凶趋吉,不失为一种把握多变的未来前景的好思维方法。

  三、为道屡迁、唯变所适、自强不息是《周易》软思维的创新观

  《易传·系辞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是说周易是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六十四卦等的符号,去显示或表述宇宙万象及其交易变化之道。

  这其中太极就是负阴抱阳的圆体。两仪就是天地,也可解释阴阳两种动能,它的代表符号是阴爻(——)与阳爻(──)天道、地道、人道就是“天地人合一”之道。天是指的天体及天理自然,地是指地球及物质,通常是以八卦的下一爻和六十四卦的下两爻去显示地的位置,以八卦的下两爻和六十四卦的中两爻去显示人的位置,以八卦的上爻和六十四卦的上两爻去显示天的位置。四象就是阴阳两爻的两两排列或交易变化,去显示宇宙现象由简而渐繁的变化趋向,也可以显示四方与四季等。它的代表符号是 (太阳)、 (少阳)、 (少阴)、(太阴)。同样,八卦就是显示:乾( )为天、坤( )为地,巽( )为雷、坎( )为水、离( )为火、艮( )为山、兑( )为泽等自然现象。

  《易传·系辞传》又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乾( )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此纵观而明之,周易是圣人对宇宙仰观俯察的结果,它所反映的是自然运行和人类活动的普遍法则,作为阴阳(刚柔 仁义)的交错变化,并非死板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开放系统。正如革( )卦、未济( )卦彖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由于周易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所以其不受地域界限,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呈无限变化的开放空间,从而成为《周易》软思维的创新观。这种为道屡迁、唯变所适、自强不息的创新观,对于呼唤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当今睿智时代,无疑能给予人们以有益的遍。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实践体认中,日益感到限制自己的不是别的,而是“心智枷锁”。虽然创新离不开时代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但驾驭这些的毕竟还是人的思维方法。

  四、阴阳相对、极盛必反、刚柔相济是《周易》软性思维的致思原则

  《说卦传》曰:“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可见周易的自然肯定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天、地、人三才,无一不是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其对立的双方相互消长,极盛必反,以达到刚柔相济的平衡。整部《周易》就是对这一普遍规律的探讨与揭示,成为《周易》软思维的致思准则。

  八卦和六十四卦都体现着阴阳相对的和谐原则。

  八卦中,两卦之三爻成阴阳相对之形态的有:乾( )与坤( )是三阳同三阴相对称的和主谐;震( )与巽( )相对,艮( )与兑( )相对,坎( )与离( )相对,构成八卦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六十四卦之间也是阴阳相对的,乾( )与坤( )、否( )与泰( )、剥( )与复( )、损( )与益( )、鼎( )与革( )、坎( )与离( )、谦( )与豫( )、既济( )与未济( )等,构成对立统一的范畴,阴阳相对相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阴阳相对相成,一味亢进有悔,一方极盛则必反,向另一方转化。周易乾( )卦,上乾下乾。“上九:亢龙有悔。象曰:盈不可久也”。上九是阳爻上升至一卦之最高位,象阳气达于极盛,极盛必衰。周易否( )卦下坤上乾:“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也就是说否运已经否到了极点,便开始向喜的方向转化,正所谓否极泰来。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阴阳相辅相成,后来发展为太极图。该图中的阴阳两仪,中间呈现s形曲线,表示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稳定和谐的分界线。由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中包含阴阳相对,盛极必反、刚柔相济的和谐原则具有普遍性,形成《周易》软思维的致思原则。

  五、结束语

  《周易》软思维方法,虽然给人们以更多的自由度,但由于思维的目标受到限制,这种自由度又常常变为“悖论”的怪圈,不利于人们进行精密的逻辑思维,这是应注意避免的消极趋势。因此在观察事物时,切记对某一事物同一个角度上继续“死钻”下去,而应从整体上,宏观上,动态地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矛盾。

  黑格尔说:“《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站在时代的潮头,站在科学水平上,面对新世纪,中华民族将实现全面而伟大的复兴,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丙认识,吸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发扬光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维方式,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相信,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