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国学经典 >> 古代人文历史 >> 内容

说说大禹

作者:薛利华 时间:2010/3/13 8:56:33 点击:2089


 四千余年前的一场大洪水,使得在太湖流域繁衍生息的良渚人离开了家园,北上寻找新的生机。辉煌的良渚文明就此中断,后人如今只能从田野上依稀尚存的良渚陵、从残破的陶器、玉器中去寻找它的身影,去瞻仰它的文明,自然能看到的不过是吉光片羽而已,洪水无情,寻找者无不深深遗憾。然而这一场洪水随后却也让一位杰出人物来到了太湖流域,那就是大禹。
很久以来人们都将大禹作为传说人物来看待,但随着考古深入发展,特别是去年十一月新华社公布《夏商周年表》,将历史纪元前推一千二百年后,大禹无可置疑地成了历史人物,因此对大禹故事重新作一番研究考证是必要的。
大禹治水,足迹几乎遍及各江河湖泊。在太湖也留下了众多遗迹。要说那是一个凡人,几乎不可想象,于是只能将他当作神、至少是半人半神来看待。在大禹治理过太湖后的数千年里,太湖流域的民众也确实是立庙建祠将他当作神来供奉敬仰的。大禹治理太湖的过程中颇多神异,这也是数千年来太湖流域的民众始终传颂不断的故事。最有名的故事有两个,一是在太湖林屋古洞里得到天书的事,另一是在治水过程中战胜神怪无支祈的事。这两件事后人都作过许多追踪,最早的追踪从春秋吴国时就开始了。
据民国版的《吴县志》载,大禹来太湖时经过会稽(今绍兴),梦中有黑衣道人提示他有太湖治水法,在“山北细函中”。大禹按梦中道长的指点去寻找,果真发现了“五符”,治水结束后,大禹将这“五符”藏在太湖中的西山林屋洞石室中。
公元前五百多年,吴王阖闾在苏州立都称霸,这一位雄主,便是有史可查的最早追踪大禹“天书”的人。为了得到天书,阖闾特意派了灵威丈人进洞寻访。所谓灵威丈人,可以肯定也是有神通的非凡之人。这一位灵威丈人,又请了几位高手相助,一起进入古洞,据说他们打着火把不分昼夜地在洞中行走约莫有七十多天,却又回到了原来的入洞之地,只是找不到洞口,倒是发现另有一条狭道通往洞中,无奈之中顺着狭道前行,石道上有滴水,下有暗流,扶着石壁前移,如此走了约莫六七里,终于来到一个酷似石室的地方。石室宽大,约有百平方米,室中有石床、石枕、石几,石几上竟然有“素书三卷”。灵威丈人自然是欣喜若狂,翻了几页,看不出什么,移到火把下再看,仍是不见字迹,急忙将书包好,带回去呈给吴王。阖闾派人向孔子请教,半个月后,使者带来回复,说此“乃禹石幽文”。吴王依旧不知所云,啼笑皆非之下,不甘心就此罢手,继续派人进洞,这回洞中不似上回那么太平,不是石块落下砸人,便是异虫怪蛾扰人扑火,还有大如飞鸟的石燕、蝙蝠向人突袭。一阵阵风涛巨响又使人惊恐异常,二十多天后这帮人只好狼狈退出。
这便是阖闾的寻找“天书”。到了东汉元和九年(公元91年),有个叫李公佐的人与太守郡元公锡同登包山,当晚住在道长周焦处,次日清晨又一起去林屋洞游览。他们当然也知道大禹藏书于林屋石室的传说,一边游览,一边寻访古书。竟然又来到了六百多年前灵威丈人到过的石室,石台上赫然有一本书,书名为《岳渎经》第八卷,虫蛀严重,所载文字奇古。公佐与周焦一起作了较长时间分析阅读,方知此书写的正是大禹收服无支祈的事情。这是大禹治理太湖中的另一个有名的故事。
据《太湖备考》载,禹在治理太湖过程中遇上观音脚下的鳌鱼下凡作乱,大禹拿它无法,后来得到章商氏、犁娄氏、兜口庐氏的鼎力相助,方知此怪名无支祈,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嵛九象。大禹在平台山上与土著人一起铸制铁链、铁锁、铁釜,择日将无支祈引诱到太湖中的平台山上,大禹将舜帝赠予他的一对金铃取出要赠送给无支祈,在天宫中呆过的无支祈深知此宝珍贵,愿意接受。大禹上前将金铃串进无支祈鼻孔,金光耀眼,无支祈一阵高兴,站立起来抖动一下,金铃顿时发出悦耳的声音,无支祈却一个头昏眼花,跌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周围的土著人乘机一拥而上,用铁釜堵它的眼,使其不得涌泉,又用铁链铁锁锁它的脖颈,最后将它移到龟山下葬于湖底,再用铁钉钉住,铁链则盘绕在龟山上。据说这就叫作“震泽底定”。
这一个故事后人也有过追踪。最易发现这事的当然该是渔人,南北朝永泰年间就有个渔人在龟山附近夜钓,鱼钩拉不上来,就下水想弄个明白,下到水里,发现有大铁链盘绕

在山脚下,第二天向太守郡李汤秉报。李汤觉得奇怪,派水性好的青壮年数十人下水取锁,力不能胜。又加上健牛五十头用力拉,稍有松动,顿时浪翻涛涌,围观者大惊失色,忽见一头白首青猿从水中腾起,“两目不能张,如若昏醉,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不能近”,过一会儿它引颈伸头,铃声大作,怪物又徐徐下沉,不一会儿就引锁带牛入水而去。受此大惊吓,从此龟山和平台山一带水域无人再敢捕鱼捉虾。为祈求太平,太湖渔民和沿湖百姓在太湖里的四昂建了四座禹王庙。四昂俗称地肺,加起来不满百亩,但千百年来任凭大水如何肆虐,四昂始终浮于水面。四庙中又以北昂最为神异,这就是平台山,据传就是大禹铸铁釜锁孽怪的地方。
大禹的神异,或许可以看作崇拜大禹的后人叙说故事时加油添酱所致,奇怪的是数千年来追踪英雄的人相继又走进神话之中,这就使现代人更不可解。实在《吴县志》上还有一说,由于其朴素平凡,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这就是大禹封吴的故事。
大禹来到的太湖流域,并不是无人区,而是聚居着多种氏族,有陶臣氏、鸿蒙氏、乌陀氏、若鲧余氏、章商氏、兜口庐氏和犁娄氏等。这些氏族和远去的良渚人什么关系,不得而知,也有可能良渚人并没有完全离去,依旧留下了一部分,在这个泽国中艰难地生存。
由于长期出没在山水风涛之中,常与猛兽恶水搏斗,养成了粗鲁、朴实、好胜、无畏的个性,又以断发纹身为标志,更显得勇猛无比。大禹本是夏后氏的部落首领和联盟领袖,生性豪强,聪明能干,又能善待民众。他来到太湖后就一一拜访了各氏族首领,又带领他们一起去沿湖港渎考察水源水情,商量治水方案。据称有一次会议就是在太湖中的平台山上召开的,平台山又称禹期山大概就有这个原因。大禹已经明白,太湖水患频频,主要还是湖床高低不平、水流不畅所致。而周围氏族为堵水保住农田又圩围阡陌互隔,港渎淤塞严重,特别是东部出海口不通,更增加了洪水的肆虐程度。大禹的治水方案就是浚淤排水、筑圩保田、平整湖底、挖缺堵堤,更有建造堤闸、疏通吴淞口之类的大工程。各氏族都派人参加,这可算是远古时代少有的集体大工程,并且所有工程都实行划地包干、分段实施、各自得益、论功行赏的原则。由于大禹情况摸得明确,措施得当,又善于与各氏族首领商量,虚心听取意见,所以当时尽管没有什么工具,进度依然不慢。
在这期间,若鲧余氏率先创造了用树枝和藤条编织的装载泥土的工具,既能背又能拖,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筐和畚箕,这样进度既快又好,禹发现后在工地上大力推广,使所有的氏族都用上了先进工具。若鲧余氏在治水中出动人力最多,又善于动脑子,所以工程结束后,大禹对各路诸侯论功行赏,对该氏族赏封最多。陶臣氏、乌陀氏和鸿蒙氏荣立大功,其头领被封神塑像供奉。若鲧余氏不仅被封神塑像,据称该氏族还被大禹封“吴”为姓,这可算的是太湖诸民中的第一姓,周围人十分稀罕,纷纷以与“吴”姓联姻为荣。这些土生土长的吴人,及其太湖沿岸众多的以“吴”为名的地名,吴娄、吴家浜、吴巷、吴家坟之类,和泰伯之吴有什么关系,就不是本文能解的了。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